提起“2.45億”,大家會想到什么?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約為2.45億。在18歲-34歲的青年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超過10%,且呈上升趨勢。
作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壓被稱為“無聲殺手”,最主要的危害是導致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證明,控制好血壓,可減少40%-50%的腦卒中、15%-30%的心肌梗死和50%的心力衰竭發(fā)病風險。
因此,提高對高血壓的認識,盡早發(fā)現、預防、及時治療非常重要。
體檢血壓高是否就確診高血壓?
首先,我們看看血壓正常值:
如果血壓在短時間內突然升高,而后自行恢復正常,稱為一過性高血壓。
一過性高血壓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引起,如激烈運動、情緒激動、飲酒、喝咖啡以及精神壓力大等,此時不用過于擔心,建議在休息過后,人在安靜時再次測量血壓。
如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都超過140/90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這時就需要開始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

臨界高血壓,即血壓正常高值,范圍在收縮壓120~130mmHg,舒張壓80~89mmHg之間。
這部分人群,改善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干預,例如低鹽飲食、積極運動、戒煙酒等,一般情況下不會發(fā)展為高血壓。
但某些高血壓高風險人群,也可能需要藥物降壓,以及綜合防控,才能延緩病情進展為高血壓。
自行減藥、停藥是十分危險的。
目前只有極少數患者在血壓控制理想后可以停藥,這部分患者多為繼發(fā)性高血壓、一過性高血壓,存在治愈的可能,當把導致高血壓的病因解除后,就能夠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停藥或者減藥。
但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是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因不明,需要終生服用降壓藥。如果擅自減藥、停藥,血壓會再次升高,甚至比正常服藥的人群更早出現并發(fā)癥。
1、限制鈉鹽攝入
高鹽飲食與高血壓的關系非常密切。目前,《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均倡導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5克。因此,建議大家控制每日食鹽量,并且選用低鈉鹽。
同時對醬油、辣椒醬等調味料也要保持謹慎,因為這些調味醬也加入了不少鹽分,不可過多食用。
2、減輕體重
超重和肥胖可促使血壓上升,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腹型肥胖可能與高血壓有更強的相關性,建議超重和肥胖者減輕體重。

3、控制血脂異常
中國的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患病率在男女人群中均有不斷升高趨勢。血中游離脂肪酸的增加可反射性地引起血壓上升。因此,控制血脂水平對預防高血壓很重要。
4、適量運動
適量運動可降低交感活性,緩解緊張壓力,減輕體重,降低高血壓發(fā)生率。
大家可根據自身條件每天堅持進行適量有氧運動、進行肌肉力量練習和柔韌性練習,每周5次左右,每次不少于30分鐘。運動強度以中等強度為主,比如可以打球、跑步、騎車、游泳、跳繩、跳操、快走等等。
5、戒煙、戒酒

中度以上的飲酒是高血壓發(fā)病危險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平均每天飲白酒大于50毫升(含酒精24克,即2個標準杯) 比不飲酒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高3~4毫米汞柱和1~2毫米汞柱,且血壓上升的幅度隨飲酒量的增加上升。
吸煙是心血管病的四大危險因素之一,它可以使高血壓發(fā)生率增加,高血壓的合并癥如冠心病、卒中分別增加2倍和1倍。
6、保持心理平衡
長期精神緊張或焦慮、抑郁狀態(tài)可增加高血壓的患病風險,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避免負面情緒,必要時積極接受心理干預。
誤區(qū)一:血壓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除高血壓危象外,降壓治療應緩慢進行,使血壓在4~12周達標。降壓速度過快,反而可能使已經適應長期高灌注壓的高血壓患者因為不適應而出現頭暈,引發(fā)對降壓治療的懷疑。
如果血壓降得太低,會導致大腦血流灌注不足,甚至誘發(fā)腦卒中。因此,降壓治療不能過急、過度。
誤區(qū)二:頻繁更換降壓藥物
大多數長效降壓藥物需要連續(xù)服用2~4周才能充分發(fā)揮降壓效果,達到最大療效。因此,要遵從醫(yī)囑,服藥一段時間后再評估降壓效果。
誤區(qū)三:保健品能治療高血壓
有些患者認為西藥副作用大,不愿意長期服用,盲目依賴保健品降壓。實際上,現在許多商家夸大養(yǎng)生療法和保健食療的療效,說其可以代替藥物治療,這都是錯誤的。
誤區(qū)四:沒有癥狀就沒有問題
血壓升高會導致頭痛、頭暈、頭脹等不適癥狀,但有些患者高血壓病程長,身體已經耐受不適,因此可能并沒有什么感覺。
需要強調的是,沒有不適不代表升高的血壓對身體沒有危害,等到發(fā)生了心肌梗死、腦梗死、腦溢血等并發(fā)癥的時候已然為時已晚。
來源:湖北疾控、央視財經、廣東衛(wèi)生在線、健康潛江